農村,在國外是機器人發展的核心地帶,其廣闊性和低成本非常適合機器人發展。農業機器人,顧名思義,是機器人運用在農業生產活動中。農業機器人是農業智能化裝備的一種,能夠利用多傳感器融合、自動控制等技術,讓自然環境下作業的農業裝備實現自動化、智能化生產。農業機器人種類豐富,包括大田作業機器人、溫室機器人、林業農業機器人、畜牧農業機器人、水產農業機器人等。
農業機器人的出現和應用,將極大地改變傳統耕作模式,會給我國的現代農業發展帶來了全新的改變。想象一下,農民不用出現在農田、果園或者溫室大棚里,以前農民手動的種植、采摘、觀察等活動全部由機器人來精準、高效地完成,所有農業生產現場沒有一個人工出現,農民只需要坐在電腦前控制“機器人大軍”即可。
目前,在養雞業方面也已經得到了典型應用案例。在北京市平谷峪口禽業獨樂河基地,干凈整潔的雞舍內,一款白色機器人,正在為25萬只種雞健康巡檢。智能機器人掃一掃雞的面部,就可以識別它們的活躍度,通過數據分析,鑒別身體是否健康……
雞舍兩側分布著三層架,架中雞鳴不已,只見機器人沿著工作人員設定的路線,從中間巷道徐徐前行。機器人身上裝有探測儀,通過架上的高清攝像頭,實時采集數據,監測雞的活躍度。工作人員介紹,用智能機器人巡檢,能減少人與家禽接觸,降低工作人員把有害病原體帶入雞舍的可能。
此外,智能機器人可以移動、多方位實時感知雞舍的溫度、濕度、光照和有害氣體,盡早預知雞群疫情。如果發現疫情,養殖戶用手機打開“智慧獸醫”,用文字或圖片、語音描述雞的癥狀。6小時之內,“坐堂獸醫”通過大數據庫分析,開出專業“療方”,然后推送到養殖戶的手機里。
“這款智能機器人,是由中國工程院趙春江院士平谷工作站研發的。自去年9月成立以來,院士團隊把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與平谷大桃、蛋種雞這類特色產業深度融合。”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雞舍巡檢機器人正處于測試階段,預計年底投入生產。除此之外,屆時國內首個集數據自動采集、實時儲存、智能分析等功能于一體的智能化家禽育種管理分析系統也將誕生。”
人工智能養殖是平谷區“金三角”成果轉化之一。今年4月以來,平谷區借鑒荷蘭瓦赫寧根大學“政府+科研機構+企業”的“金三角”合作模式,按照“以點帶面、從核心區逐步輻射帶動”的策略,緊鑼密鼓地建設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區。未來,示范區將聚集8家院士工作站、10余家國內外一流農業科研機構、20余家農業科技創新企業,孵化30家以上涉農高新技術企業,通過政府與企業、科研機構合力,為傳統農業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
在我國農業勞動力極度短缺的當下,農業機械化趨勢已經不可逆轉,農業機器人的市場應用大有可為。同時,國家政策和地方政府的重視與支持,也給農業機器人的發展打下了一針強心劑,未來農業機器人的市場發展前景可期。
早在2016年,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部、發展改革委發布了《農機裝備發展行動方案(2016-2025)》等系列文件,要求利用農業機器人等農業機械的有效供給能力,提升現代農業生產水平,促進我國從農機制造大國向農機制造強國轉變。
地方政府也十分看重對于農業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和支持,四川、湖北等不少地方紛紛舉辦全國性機器人大賽,簽約農業機器人相關項目、補貼地方農機企業,以此來推動其地方的農業和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近日天津市農業農村委等七部門聯合印發的《天津市質量興農戰略實施方案(2019-2022年)》中也提到“穩定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加強綠色、高效新機具新技術示范推廣,推動植保無人機、無人駕駛農機、農業機器人在規模種養領域率先應用,推進農機新產品補貼試點工作。”
農業機器人的廣泛應用能夠大大減少農業勞動力的投入、能夠明顯地改善農業領域的生產勞動環境并且有力地推進勞動效率的提高。這是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必由之路,是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最終目標。
回顧一下農業發展歷史,每一次進步都伴隨著勞動生產率的大幅提升,正是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才養活了我國眾多的人口。而農業生產的變革速度則是成倍增長的。往前倒退30年,沒有農民會相信拖拉機可以無人駕駛作業、噴灑農藥可以用無人飛機來完成,而這些機器一個小時的作業量則可以抵上他們一天甚至好幾天的工作量。所以或許就在不久的將來,農業機器人大軍將完全替代農民現在的工作,“占領”農業工作區,成為未來農業生產的“主角”。